抄纸是制作技艺里最关键一环。 记者 马昭 实习生 昝肖婷 摄
近日,复旦大学使用“复活”的开化纸制作录取通知书上了热搜。开化纸造纸工艺始于明,盛于清。事实上,在陕西,也有传统的造纸技艺流传至今——楮皮纸。
6月30日,记者采访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传统造纸传承人马松胜。
【资料图】
蔡伦的“造纸法”沿用至今
在长安区子午街办台沟村,一户门匾上写着大大的“纸宝”二字的院落关着铁门,推门而入,今年67岁的马松胜正在和老伴将纸砖上的纸张一张张揭下来,竖着晾晒。“你们先坐会,让我把这几张晾完。”马松胜招呼着。
一张张颜色发黄的纸张贴在定制的钢板上晾晒着。“这不是普通的钢板,两块板子中间有厚度,里面放置着加热管,这样能保证纸张受热均匀。”马松胜给记者介绍。
“这纸晒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揭了。我们楮皮纸不用任何机械和纸药就可以分张,你可以来感受一下,”马松胜热情邀请。记者来了好奇心,找到纸砖的一个角,准备慢慢往下揭,“你分的这其实是三张纸,你再仔细看看。分张是个技术活,要有耐心。”
“以前村子土地少,几乎家家户户都以造纸为生。”马松胜指着墙上挂着的“北张村楮皮纸抄技艺传习所”牌子解释道,“20世纪80年代,我们村的纸是要预订的。这次来拿纸的时候,就把下次的钱交了。”
据他回忆,后来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,做纸的人也越来越少。“你去问村里现在50多岁的人,很多都会做纸,但是现在不做了。”于是,马松胜带着手艺离开了北张村。他感慨地说,“我从17岁入行到现在,也快50年了。”
仓颉字,雷公碗,沣出纸,水漂帘……这是曾经流传在长安区北张村的一首歌谣。北张村楮皮纸抄技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伦发明的,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法。2008年楮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古法造纸背后的匠心
马松胜起身拿起一个洗好的瓤,给记者演示起古法造纸的过程。只见他先将洗好的楮皮内瓤放置在凹槽里,接着用一个两米长的大木槌反复砸压。“这一步叫踏碓,利用的是杠杆原理,”反复多次砸压后,原本不成形的楮皮逐渐变成了宽宽扁扁的薄片。“我们以前造纸都是用人工砸,是个重体力活,光这个木槌少说也有30多斤。现在时代进步了,有些步骤就用机器代替了。”
踏碓完成后是切幡。马松胜从门后拿起一把长长的切幡刀。“这个刀很重,没掌握力道可能连纸都切不下来。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把刚刚砸好的幡子正反折叠放在切幡凳上,开始左一下右一下地切成碎块,“幡子切得越碎,越好捶打,越利于成浆。”采访中,记者站在旁边观看,已是汗流浃背,但马松胜丝毫没有懈怠的意思,耐心又专注。
“这道工艺叫抄纸,是楮皮纸制作技艺里最为关键的一环。把纸浆放在池内搅拌均匀后,用竹帘轻轻一荡一摇,薄薄的一层纯植物纤维就形成了一张纸膜。挂浆不均匀,纸张的厚度就不一,揭下来的纸不能成型,可能破损。”这也是马松胜最得意的本领。
从蒸皮到踏碓,从切番到打浆再到抄纸,五大基础步骤的背后还有30余道主工序,一张地道的楮皮纸才算制作完成。马松胜自豪地说:“制作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,是纯纤维制作的纸张,所以这种纸韧性大,用它作画写字可以保存千年不变形。”
历史悠久的楮皮纸,曾是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头好。然而,和多数非遗技艺一样,楮皮纸的古法制作技艺如今也面临着各种冲击。如何在传承中发展,是马松胜思考的问题。在马松胜的屋子里,除了层层叠叠制作好的楮纸外,还有一盏小台灯。仔细一看,台灯的外罩正是用楮皮纸做的。他透露,“这是一个公司做的文创产品,目前销量还不错。”通过将古老技艺注入文创产品设计中,古老的技艺或许能够重获新生。
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段林蕊
关键词:
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