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157
(资料图)
伤寒汗出,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[1]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[2]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生姜泻心汤方
生姜四两(切) 甘草三两(炙)
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
半夏半升(洗) 黄连一两
大枣十二枚(擘)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注释:
[1]干噫食臭:指嗳气中有腐馊的食物气味。噫(ai)同嗳;臭(xiu) , 指气味。
[2]腹中雷鸣:形容腹中有辘辘作响的声音。
注:心下痞硬,干噫食嗅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。除了半夏泻心汤的症状,又多了个食积、饮停胁下。凡寒热错杂,或兼食积,或兼饮停心下,痞硬,呕逆,下利或不下利,嗳气食臭,以致中焦升降失职者,皆可选用本方治之。
此乃寒热错杂,中焦痞塞,兼水饮食滞也。治以消食和胃,散水消痞为主者也。
心下痞而硬,指心下痞满而按之有硬感,但不痛,故与结胸证有别,此为寒热错杂,有形水气及饮食浊气结滞,气机痞塞;
干噫食臭,为脾虚胃弱,不能消磨水谷;
腹中雷鸣、下利,为脾虚胃弱,运化失职,水气流注胁下,走于肠间。
生姜泻心汤亦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。
本方重用生姜为君,以和胃降逆,宣散水饮;姜、夏与芩连为伍,辛开苦降,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;佐人参、甘草、大枣健脾益胃,以复中焦升降之职。
本方去水气之力特别强,生姜加量了,半夏、干姜皆温中去水,半夏下气去饮,强强联合,无水不去也。
用此方可能发生晕眩,那是瞑眩反应,向好之兆,不必惊慌!
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,均取“去滓再煎”之法。
生姜泻心汤三个特殊证象“口臭、胃胀、难食生冷”。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:名生姜泻心汤者,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。
生姜、半夏散胁下之水气,人参、大枣补中州之土虚,干姜甘草以温里寒,黄芩、黄连以泻痞热,囊括“虚、水、寒热”之治,胃中不和下利之痞,焉有不愈者乎!
关键词:
品牌